我在小镇上卖菜,两个月赚够一年的收入

01小镇的消费潜力

一说到南方,大家印象中的就是:江南小镇,鱼米之乡。

确实,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一副优美的景象,也是江南物产丰富的写照。再美的的风景,也只是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最真实的是烟火生活。

小雪的家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尽管基础设施方面跟大城市没有办法比,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却一点也不低。

最多的是自营的个体小生意,尽管没有太多外来人口,但是就镇上居民的消费也能撑起整个市场。

可能大家有疑问,没有外来人口,怎么能保证消费呢?这里小雪跟大家说一下,留在家乡小镇的主要是哪些人呢?

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老人小孩,留守人员,他们有消费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在外务工的都有体会,谁赚的钱不是大部分寄回老家,供老人孩子花费。

除去已经在外务工的青壮年,留在镇上的都是有“公职”的,教师,公务人员,这些人都是消费者,因为平时主要是上班,日常都是需要消费的。因为工作稳定,其实比一般的务工者消费能力更加强。

上面都是固定的消费者,当然节假日还有返乡的,这时候往往小镇上的物价会“涨涨”。相信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回到家里发现,原来家里的“菜”都不便宜。

小镇上的商户平时靠着固定的人群过日子,节假日靠着回乡的居民发财。家里照顾到了,生意还不耽误。

02延迟复工,老钟家生意却异常火爆

今年跟往年真的不一样,一场疫情让很多事情变了。复工也一再推迟,我们都在想着怎么过日子,而小镇上卖菜的老钟家却发了财。

老钟家的档口就在自己家门口,房子是自己的,往门口放几块大的木板,还有几个大冰箱,就是他家档口的全部,很多小镇居民都是这样做生意的。

比起大城市的有序,他们更加随意,但是不影响他们的生意。

跟一般的菜贩不同,他们家从各色青菜,到各种冰鲜都卖。之前还卖水果,因为过年期间,生意太火爆,干脆把水果摊收了,摆上了各种自己家做的熟食,比如肉卷,盐焗鸡等等。

档口一年就是靠着几个节假日赚大钱,当然春节是最主要的,因为时间周期比较长。而今年假期从一个星期变成了一个月,两个月。

因为小镇上很多人是在珠三角地区做生意,主要是饮食,广深为主,直到4月份才开始陆续开档。

大家都在家里待着,一日三餐的消费是少不了的,时间周期长了,生意也自然比往常更加红火。

而且镇上平时还会有外来的流动商贩,卖同类的食品,疫情期间所有的地方都管控起来了,外来的商贩进不来,整个小镇最大的档口就是老钟家的。

平时老两口就可以把档口看好,而那几个月,老两口把女儿女婿都叫过来帮忙。整个档口都是问价的声音:鱼怎么卖?莲藕怎么卖?

偶尔有人说一句,怎么这么贵?老钟的老伴就说,不贵啦,现在一天一个价,今天不买说不定明天更贵,甚至没有货。

大家嘴上喊着贵,但是每次都是好几百的消费,平时买一天的菜,疫情期间都是买上好几天的。

老钟家平时进的货都是要到晚上才能卖完。而那两个月进的货是平时的3倍,到下午两三点就空空如也了。一家子从早上开始忙,直到下午才能坐在饭桌上吃一顿安心饭。

老钟一直都在镇上做生意,从来没有离开过镇上。尽管一年下来没有在外面做生意的人那样,一年赚几十万,但是每年都是稳稳当当,有个十几万的利润,今年就比较特殊,年初两个月就赚了一年的钱。

当然他也没有因此后半年歇着,现在也还在经营自己家的档口。两口子一年到头也没有准确的休息时间,反正也就是过日子,有个头疼脑热就让孩子过来帮忙照看。

03小镇也可以有滋润生活

家里也还有果树,生意不忙就自己去除除草,修理一下,实在忙不过来,就请人。平时主要的客人就是前面讲的老人小孩,公职人员,这时进的货就少点,卖自己家做的熟食,遇到节假日就进多点货。

一天下来总不会亏本,因为房子,档口都是自己家的,最多也就损失点人工。比起在外面打工的很多人,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很滋润。

前几年有一个很火的讨论话题:逃离北上广,还是坚守北上广。其实小雪跟大家分享老钟家的生意经并不是鼓励大家离开大城市回到小镇。

而是告诉大家:小镇也是有消费能力的,只要有人就有生意。如果自己处于迷茫期,而自己家里又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家里照样可以做生意。

镇上平时看似冷清的档口,其实人家一年下来也能赚十几万,最起码店租的几万块已经省下来了。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灯火酒绿,小县城也有自己的烟火生活。不管是哪,有生意都可以做。

广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11 分享